随着夏季高温酷暑天气的到来,人们外出活动增多,生鲜食品大量上市,也是各种细菌生长繁殖迅速期,食物容易腐败变质,一旦食物储存、加工不当,容易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其中,副溶血性弧菌便是常见的一种致病菌,主要症状为急性胃肠炎,表现为呕吐、头痛、腹泻和低热等症状。在此疾控中心提醒市民,掌握食物中毒的预防知识,防止“病从口入”。
一、副溶血性弧菌简介
副溶血弧菌,又称肠炎弧菌,是一种具有嗜盐性的细菌,常存在于近海海水及海产品里,是引起夏秋季食物中毒和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该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有鞭毛(极单毛),无荚膜,无芽胞。传播途径为食物传播,主要的食物是海产品或盐腌渍品,常见者为蟹类、乌贼、海蜇、鱼、黄泥螺等,其次为蛋品、肉类或蔬菜。进食肉类或蔬菜而致病者,多因食物容器或砧板污染所引起。潜伏期一般为6~20h,最短1~3h,最长可达96h。
已知副溶血弧菌有12种O抗原及59种K抗原,据其发酵糖类的情况可分为5个类型。各种弧菌对人和动物均有较强的毒力,其致病物质主要有分子量42000的致热性溶血素(TDH)和分子量48000的TDH类似溶血毒(TRH),具有溶血活性、肠毒素和致死作用。
副溶血弧菌常存在于近海海水、海产品及盐渍食品中,但该菌既不耐热又不耐酸,只要加热到56℃并持续5分钟,或90℃并持续1分钟,或用1%醋酸处理5分钟,或用稀释1倍的食醋处理1分钟均可将其杀灭。
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临床表现
副溶血性弧菌潜伏期自1小时至4天不等,多数为10小时左右。起病急骤,常有腹痛、腹泻、呕吐、失水、畏寒及发热。腹痛多呈陈发性绞痛,常位于上腹部、脐周或回盲部。腹泻每日3~20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多数为黄水样或黄糊便。2%~16%呈典型的血水或洗肉水样便,部分病人的粪便可为脓血样或粘液血样,但很少有里急后重。
并发症:由于吐泻,患者常有失水现象,重度失水者可伴声哑和肌痉挛,个别病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或发绀以至意识不清。发热一般不如菌痢严重,但失水则较菌痢多见。
三、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措施
正值夏季,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可从以下措施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1、在生活中,人们应该加强对不洁食物的辨别。避免购买腐败、腐烂、变质的食物;应选择正规商家的合格加工制品;一些细菌在食品上繁殖后并不会改变食品的外观、气味,所以不能单纯地以食品是否腐烂、变味来判断能否食用。
2、现做现吃、生熟分开。对加工食物应该现做现吃,尽量不要放置过长时间。如果食物变味变馊,应立即停止食用。
3、注意清洁卫生,避免生、熟食品之间的交叉污染。
4、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家中所剩的食物一定要及时放入冰箱保存,高温加热后再食用;生吃瓜果前要洗干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勿暴饮暴食,可导致消化道损伤,降低胃肠道的正常抗病能力;厨房的刀具、案板、抹布要经常清洗、消毒。
5、高温杀菌。生肉、乳、蛋和蔬菜等不可避免的带有各种细菌。充分加热是杀灭食物中致病细菌的关键措施。各种食品食用前最好蒸熟煮透,特别是肉类。剩余饭菜和存放时间达4小时以上的熟肉或肉制品,食用前必须回锅。
对水产品的烹调要格外注意,应烧熟煮透,切勿生食;对于宜生食的水产品(如海蛰)宜用40%盐水(饱和盐水)浸渍保藏,食用前用清水反复冲洗或洗净后用食醋拌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