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统计2015年第12期】“专门专业服务业” 新常态下稳增长的发力点
信息提供日期 : 2015-10-30 00:00来源 : 区统计局 信息索引号 : /2015-3492791
“专门专业服务业” 新常态下稳增长的发力点
彭葵 吕庆好 侯荣涛 张智文
福田受土地、资源、环境等稀缺等要素限制,产业空间严重不足,制约整体经济发展,深圳质量排头兵的地位面临考验。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指出新常态下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破解经济发展瓶颈的新途径,提出在福田大力发展不以空间、资源为前提,以知识、智慧投入为主的高度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和专业化劳动的“专门专业服务业”,为福田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确立的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时代使命注入了新动力,福田再次成为深圳创新改革、先行先试的排头兵,专门专业服务业将成为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经济稳增长的发力点。参照国内外权威机构对专业服务业的划分和福田区实际情况,将专门专业服务业界定为机构或组织,通过提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方案而发展起来的高度知识密集型、高度顾客定制的专业服务行业,既是现代服务业也是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中的高端产业,包含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专业化设计服务、质检技术及测绘、咨询与调查、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管理等。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4个行业大类、26个行业中类、61个行业小类。
一、 发展概况
(一)快速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
福田地处深圳中心、CBD所在地,集行政、金融、信息、商业中心于一体,专门专业凭借中心区域高度密集的特征,产业聚集效应明显, 2009年专门专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9.85亿元,占GDP比重为8.0%,2014年增加值达到319.81亿元,占GDP比重高达10.8%,5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7%,占GDP比重逐年提高。2014年拉动我区经济增长1.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0%,领跑我区新兴产业(同期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75.54亿元,增长10.1%,占GDP比重为9.3%;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36.71亿元,增长10.7%,占GDP比重为8.0%)。专门专业成为福田继总部、金融之后新兴经济代表,未来有望形成三足鼎立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表1 福田近年专门专业服务业发展情况
指标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专门专业增加值(亿元) | 129.85 | 154.79 | 178.46 | 215.87 | 263.06 | 319.81 |
占GDP比重(%) | 8.0 | 8.3 | 8.5 | 9.1 | 9.7 | 10.8 |
增速(%) | 9.2 | 9.3 | 12.2 | 12.1 | 12.5 | 12.7 |
(二)高端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专门专业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高端产业,为其他行业的发展贡献了知识和智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专业服务支撑,同时,专门专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令第三产业比重由2009年的87.7%提高到2014年的93.2%,专门专业对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起到重要作用。2014年全区规模以上专门专业服务业实现营业利润224.2亿元(“规模以上”指营业收入达1000万元及以上或期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下同),增速高达51.5%,显示产业良好的营利能力;根据税务部门相关数据,2014年福田区专门专业服务业实现税收113.22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14.2%,其中,专门专业税收与增加值的比例达到35.4%,高出全区税收总额与GDP比例8.4个百分点,经济与财税贡献突出。
(三)质量发展提升经济层次和竞争力
专门专业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其发展水平决定了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同时,专门专业在服务深圳外向型经济方面,有力支持了产业化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加快了国际化发展进程。与全市相比,2014年福田区专门专业区位熵为3.6(又称专业化率,区位熵大于1,说明产业在区域中发展良好,数值越大,产业发展越好),在全市同产业中优势地位突出。经测算,专门专业服务业增加值率为32.8%,大幅领先传统产业,其中公证服务(61%)、社会经济咨询(59.2%)、质检技术服务(49.9%)、工程勘察设计(44.9%)、律师及相关法律服务(44.7%)、知识产权服务(41.3%)、测绘服务(39.4%)等行业增加值率均高于产业平均水平,突显其高附加值、高层次和强竞争力的特征。
(四)特色发展加速产业聚集形成
2014年福田区“专门专业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075.44亿元、资产总计1.02万亿元、从业人员332645人(统计口径:法人单位在地原则)。其中企业总部管理、律师及相关法律服务、公证、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社会经济咨询、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等特色行业规模及数量均占全市的一半以上,汇集了如北京市中伦(深圳)律师事务所、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公证处、中汇信达(深圳)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深圳市环通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深圳市高新投保证担保有限公司等深圳行业龙头。福田实现以4%的土地占比,产生了全市超四成的专门专业,服务总量形成了以企业管理服务、咨询与调查为主的投资大厦、国际商务中心;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主的深圳科技大厦等专业楼宇,集聚效应明显。
表2 福田区专门专业服务业重点行业相关指标
行业名称 | 数量(家) | 资产总计(万元) | 从业人员(人) | 2014年营业收入(万元) |
企业管理服务 | 4497 | 78536474 | 73281 | 2303039 |
咨询与调查 | 3866 | 10121988 | 64291 | 1510595 |
工程技术 | 910 | 1699995 | 43242 | 1423729 |
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 | 543 | 2849724 | 10390 | 863206 |
法律服务 | 195 | 174075 | 7629 | 200391 |
人力资源服务 | 171 | 115998 | 18559 | 145864 |
质检技术服务 | 34 | 110546 | 3268 | 77687 |
技术推广服务 | 200 | 179421 | 2666 | 63162 |
知识产权服务 | 130 | 23473 | 1518 | 26080 |
环境与生态监测 | 15 | 33387 | 407 | 11110 |
测绘服务 | 11 | 7733 | 587 | 8889 |
科技中介服务 | 30 | 307745.9 | 260 | 8592 |
自然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 | 30 | 27226.1 | 258 | 8006 |
二、区域比较
1.与全市比较:福田以CBD为载体和平台,通过区位和环境优势聚集专门专业服务业,形成了以咨询、法律、会计、专业化设计、检测为主的核心集聚平台。2014年深圳市规模以上专门专业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897.93亿元,增长7.8%,营业利润424.7亿元,增长30.2%。其中福田区规模以上单位实现收入773.95亿元,增长10.5%,营业利润224.2亿元,增长51.5%。营业收入占全市总量的40.8%;资产占全市的43.3%;从业人员占全市的41.8%,各项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专门专业深圳集聚区地位无可替代。
2.与国内中心城区比较。选取与我区产业结构相似的国内中心城区北京东城区、广州天河区比较:2014年北京东城区专业服务业(含租赁业)实现增加值361.8亿元,增长4.9%,占GDP比重为19.9%;广州天河区专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81.01亿元,增长8.1%,占GDP比重为12.7%。通过比较看出福田区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在产业发展上具备较好的环境基础,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但在产业规模上不具备优势,后继发展潜力较大。
3.与罗湖、南山兄弟城区比较。2014年福田规模以上专门专业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773.95亿元,增长10.5%,营业利润224.2亿元。罗湖区规模以上专门专业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73.96亿元,增长7.1%,营业利润9.21亿元;南山区规模以上专门专业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73.83亿元,增长22.2%,营业利润144.74亿元。比较发现我区在规模和效益上具备一定的领先优势,但在速度上尚有发展空间。
表3 2014年福田区与其他中心城区专门专业服务业发展比较
指标 | 福田区 | 北京东城区 | 广州天河区 | 罗湖区 | 南山区 |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2958.85 | 1733.00 | 3011.12 | 1625.34 | 3464.09 | |
三次产业结构 | 0.0:6.8:93.2 | 0.0:4.1:95.9 | 0.1:13.5:86.4 | 0.0:7.8:92.2 | 0.03:56.52:43.45 | |
专门专业服务业 | 增加值(亿元) | 319.81 | 361.80 | 381.01 | — | — |
占GDP比重(%) | 10.8 | 19.9 | 12.7 | — | — | |
增速(%) | 12.7 | 4.9 | 8.1 | — | — | |
营业收入(亿元) | 773.95 | — | — | 273.96 | 373.83 | |
增速(%) | 10.5 | — | — | 7.1 | 22.2 | |
营业利润(亿元) | 224.2 | — | — | 9.21 | 144.74 |
三、存在问题
(一)制度缺乏,市场监管不完善
首先,国内服务业发展普遍面临制度性障碍和准入标准和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肯定式目录”削弱了企业进入的积极性和市场的自由竞争特性,区域垄断、行业垄断现象盛行。福田发展“专门专业服务业”同样存在这些问题;其次,专门专业服务业具有发展创新型、知识密集型、空间可分离性等特征,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涵盖国民经济生产和消费的各个方面,主要集中于中小企业,存在专业化服务质量水平低和专业化分工程度低的问题;最后,国家统计局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里没有明确界定,尚未建立专项统计监测制度,未来发展缺乏规划引导。
(二)领军企业数量少,产业高端化程度偏低
福田区专门专业服务在规模和发展上领跑全市,但领军企业偏少,有影响力的稀缺,高端化、竞争力还较弱。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区专门专业服务业法人单位15762家,规模以上企业734家,占比4.7%,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偏少,其中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仅124家,占总数的0.8%。领军企业、品牌效应缺乏,如在管理咨询业,缺乏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罗兰•贝格咨询公司(RolandBerger)等世界级知名公司;在律师服务业中,国内知名律所前十名中,金杜、大成、君合、中银、国浩等总部多集中于北京和上海,深圳福田本地的知名律所仅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一家。
(三)人才结构不完善,高层次人才总量小
截至2014年底,福田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为47.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1%,居全市第一,人口总体素质较高,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约4万人,仅占常住人口的2.9%,数量较少,经深圳市认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515名,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于金融业及大型企业,中小型创新型企业人才偏少。由于专门专业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对知识条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存在着强烈的人才资源依赖性,需要强有力、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机制予以支持。目前我区的人才素质整体较高,但人才结构及分布仍不尽合理,新兴产业、中小型企业人才缺口大,高端专业性人才比例较小。同时,福田区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相对偏少,缺乏创新高端人才的培育环境,人才主要以引进为主,福田地处中心城区,房价、物价、生活成本高昂,随着各地对人才的重视和政策的优化,福田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也在不断弱化。
四、建议
马兴瑞书记为深圳经济把脉,在福田提出发展新路径,我们要抢占先机、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特色楼宇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建设为核心,释放福田空间和成本约束压力,以专门专业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为深圳及至全国探索出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可持续稳定增长的发力点。
(一)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优化产业环境
优化准入制度。专门专业服务业涵盖面广、涉及行业多,由于当前存在的行业准入标准不统一、行政监管多头、行业垄断及恶性竞争等实际问题,应积极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探索和推进“否定式目录准入方式”,全面推广“非禁即入”制度,提高企业参与热情、保持市场自由竞争特征;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转变,大力发展法律联盟、行业协会、商会等中间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发展第三方评估、监测机构,实现多方面监管、透明化运作。
破除制度障碍。当前,部分行业标准、制度建设较早,明显滞后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需及时更新、修订;近年,随着全国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导致一些产业发展政策跟不上,制度上的缺失使大量具有发展前景、创新性强的小企业或个体由于资金、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因素而快速凋落,对此要建立产业动态监测机制,对发展中的新业态及时跟踪把控,用及时健全的制度加以正确引导;部分行业存在准入标准、制度的混乱状态,行业壁垒制约了产业的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对此要及时统一梳理,为产业发展提供健康有序的环境。
加大政策扶持。进一步优化完善《福田区产业发展资金政策》,设立“专门专业服务专项资金”,制定专项资金的扶持、运作、监管制度;引导和支持商业银行设立信贷专营机构,开展专门专业的贷款、信用保险和融资等创新业务试点,为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融资,缓解企业的资金困难;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配合准入制度的创新降底扶持门槛,专门专业服务多为中小企业,部分企业发展初期对经济及税收贡献有限,要立足长远、优中选精,不以财税贡献为标准,综合评估,确实把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从事专门专业的企业引导、发展壮大。
(二) 以特色楼宇建设为重点,培育产业龙头
以特色楼宇建设突破口。借助区位优势,加之扶持政策,福田区楼宇经济迅猛发展,2014年纳税超亿元的楼宇达78栋,投资大厦、国际商务中心、深圳科技大厦、深圳信息大厦、深交所、中信银行大厦为我区专门专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集聚平台,同时,深交所的迁入及平安金融中心的即将运行为福田发展渠道注入了新的动力,奠定了福田在全国资本市场的地位。发展专门专业应充分发挥福田中心区优势,进一步推动我区“互联网+”发展生态,利用特色楼宇科学引导其聚集发展,通过知识外部性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共用,降低交易费用, 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提高产出效率和竞争力。
以战略合作为路径。围绕深圳市“两区三市”和“一带一路”的桥头堡和战略枢纽建设战略构想,找准福田在“一带一路”和湾区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新兴经济体合作,拓展海外市场,为企业开发海外市场提供载体和平台,引导国内国际高端化产业领军企业入驻福田,充分挖掘深港合作的潜在机会及地域优势,逐步实现“深圳专门专业福田标准”到“中国专门专业深圳标准”的过渡,力争福田成为国内外知名专门专业企业对外合作的通道、全国专门专业涉外业务的窗口、领军企业深圳总部到华南总部乃至亚太总部集聚地。
(三)以人才建设为核心,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建全人才长效机制。将专门专业服务业人才发展战略作为区域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政府主导的高端人才跟踪培养机制;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资产。面对福田人才环境弱化的局面,要认真研究人才引进和培育的长效机制,要把人才引进和培育当作发展产业的重要且核心环节,明确职责,分部门、分行业、分阶段规划,确保机制长效、可持续。
建立人才交流信息平台。福田区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相对偏少,缺乏高端专业人才的培育环境,人才主要以引进为主,应积极与国际、国内专业组织合作;。应建立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吸纳产业协会、教育机构依托社会组织开展多方位的人才交流渠道。
加大人才环境的营造。充分发挥优秀专业人士在行业创新、体系监管和政策制定中的优势和作用,引导他们在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优质化、社会管理高效化方面发挥有益作用,要切实完善人才使用和保障机制,在薪酬、住房、晋升方面打造拴心留人的外部环境,设置各产业人才激励机制,突出表彰各行业的杰出创新人才。
(彭葵,区统计局副局长
吕庆好,区统计局社会科科长
侯荣涛,区统计局社会科职员
张智文,区统计局社会科雇员)